close

http://www.beauty88.com.tw/easymall/total/194461

生活美學-美,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或許不在劇院,不在音樂廳,不在畫廊;美就在我們生活中。」美學大師蔣勳提出,生活美學不一定要離開家、不一定要每天匆忙地去趕各種藝術的集會,他從食、衣、住、行四個面向歸結自身體驗的生活美學,是要給自己一個靜下來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間。而資深兒童美育專家鄭明進老師,則以推廣美育的層面提出,讓美術走進生活,也讓生活沉浸在美的氛圍裡,他要持續推動的是永不止息的希望…。

」是人類認識美最重要的開始,「無論是品味、或是taste都是在講味覺」。所以,「要找回自己的味覺,一旦味覺麻木,其他感官也可能會流失,如此一來,創造力與競爭力都可能難以超越他人」。

   而食物的滋味通常會與美好的記憶相連結,就像回到故鄉就想到過去常吃的小吃攤吃東西,似乎小吃攤的溫暖已經與生命某一個時期,發展出濃到化不開的感情,而小吃文化給人的歷史記憶,就是一種美的傳承

除了食物以外,與生活最密切相關的就莫過於「」了。不可否認的是,名牌服飾在設計與質感上都非常講究,不過吸引人的,卻更有可能是因為其背後的文化。因為「服裝美學」強調的是身體文化,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個性,才能穿出自己的風格,不管服裝、鞋子或配件,都是一個人的身體記憶,而記憶就是一種美感

   生活美學,是希望從很樸素、很健康的物質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生活風格。空間美學,包括「居住品質絕對是人性空間的發現,家應該是全家人的心靈空間,每個人都關心自己的住家,然後再擴大到對社區的經營與愛護,整個城市的公共品質才有機會獲得改善。」他語重心長地希望台灣在經過經濟起飛的狂熱期後,能夠回過頭來搶救城市周邊的小鎮文化,例如:淡水、九份、平溪、鹿港…其實存著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紓解住在都市裡的緊張焦慮,而保護小鎮的文化工作恐怕就得依賴執政單位的共識與努力。

除了保存與舊有建築物間的回憶,鼓勵大家放慢生活的步調,在快與慢之間尋求平衡,「因為美,應該是一種心境的優閒與從容」。

美需要文化的連結

  台灣在發展現代化的過程中,不斷消除舊有的記憶,許多老房子甚至古蹟都輕易地被拆除,人際關係也漸趨冷漠。雖然恢復心靈的空間之後美就會出來,但是仍需要過去生活的豐富經驗、與歷史記憶的銜接為基礎,再透過文化所累積的生活符號,才得以構成美感的經驗則活美學都是實際在食衣住行當中體會出來的,寄望每個人在「能從生活做最根本的改革。」

arrow
arrow

    伊仕瑪時代廣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